——梁宋平(必赢国际bwin登录原副校长)
未知的奥秘与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不断吸引新的加入者,作为研究生的你今天便成为其中一位。你将进入一个科学探索与学术研究的领域。
科学与学术的领域,即便是一个很小的分支领域,也是众多先行者或当代同行(也包括你的导师)针对自然奥秘与科学问题,经历探索和创新的接力逐步建立起来的。那里记录着该领域众多开拓者与探索者的故事,沉淀着该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经典、全世界该领域同行报道的新进展。你首次进入这一学术殿堂,要经历一个从局外人变成登堂入室者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心态或者说两个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必备的。这就是好奇心与敬畏心。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性和本能,有其生物学基础与进化上的由来。好奇心也存在于不同进化程度的动物中,拥有好奇心的动物适应性更强。人类的好奇心随着人类特有的大脑皮层的形成和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动物的感性好奇心跃变成认知好奇心,演变成追求更好认知的冲动,即一种想要了解所不知道的事物及其内在规律的欲望,最后发展成探明自然奥秘、追求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科学知识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最终导致人类知识的积累。好奇心在基因和脑神经科学层面的机制还很不清楚,但有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大脑的奖赏系统有关联。奖赏系统是一个以多巴胺神经元为主轴的神经回路,能激励动物作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物种延续的行为,使之产生愉悦感。这也是为什么好奇心这种对新鲜事物的渴望情绪常常带来愉悦的原因。因此,好奇心是人类长期进化中获得的自然禀赋,它不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特质。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激发、保持和增强我们内在的好奇心,怎样发现激发我们好奇心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对于新加盟的研究生来说,这关系到研究过程是否有高起点、是否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是否有发现的惊喜、是否能在艰辛中享受过程,并最终获得自我期待的成功。虽然人类的好奇心与生俱来,但好奇心衰退的现象十分常见。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分自信与过分不自信都可能使好奇心淡漠。成年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大脑中通过长期记忆积累一些知识后,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的解答,由此产生的自信使好奇心减退。另一方面,过于自卑、妄自菲薄以及经常忧心忡忡的人的好奇心相对淡漠。此外,过于忙碌、过多具体事务缠身的人的好奇心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当下信息大爆炸和互联网使信息过于容易获得,也会削弱人们的好奇心。
那么,研究生怎样才能提升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的好奇心呢?心理学研究认为,并非对一个问题完全无知让我们产生好奇,而是已有信息的缺口让我们产生好奇。具体来说,对某一自然现象与科学问题好奇不是凭空产生的,人一般不会对一无所知的事情感到好奇。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人们只想知道他们能够理解的东西”,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兼作家伊恩·莱斯利认为,“好奇因理解而产生,又可被未知所激发”。我们对于某事物了解得越多,对于其未知部分的好奇心就越强烈。因此,对于研究生而言,首先要学习和建立该领域合理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学科基本知识,深入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尝试提出高水平的关键的“为什么”,了解有哪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有什么科学与实践意义,以及你本人对哪些问题更有好奇心,从而激发你的兴趣。也就是说,学习引发好奇,好奇是兴趣和研究的动力。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说到自己一生最大的追求时表示:“我毕生的追求,就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就是兴趣。”对于刚进入学术领域的研究生来说,犹如进入一座庄严的殿堂,应怀有一种敬畏之心。何为敬畏之心,即因为敬重而有所畏惧之心。敬重使人心怀虔诚,畏惧使人自我警戒。古往今来,人类常常对神秘而未知的事物表现出敬畏。同上述好奇心一样,最初的敬畏感有其生物学基础,有其进化上的由来。当大人牵手小孩从河岸边进入水中,小孩会畏缩不前或退却。动物研究发现,动物预感将出现危险时会出现行为抑制。研究发现,大脑中血清素与其受体系统,参与了这种自发的行为抑制。饥饿时多巴胺会使动物行为的动力增加,而预感有危险时,血清素系统会使其平静下来。人类对危险的畏惧感,随着人类特有大脑皮层的形成和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从动物感性地对危险的畏惧感,跃变成理性地对神秘而未知事物的敬畏感,演变成带有认知成分的一种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敬畏之心有其睿智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人也从实践中总结出敬畏之心对行为与事业的重要。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曾国藩曾说:“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常怀敬畏,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产生一股庄严与崇高的正气。有敬畏,便会有底线、知进退,能自我约束、自我警戒。敬畏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因敬重而谦卑的境界。但敬畏并不等于胆小、懦弱与毫不作为。敬畏不仅是对事物抱有严肃、认真、谨慎、如履薄冰的的态度,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对学术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心存敬畏是立身之本,对研究生而言,有敬畏之心是重要的“功课”。
对科学与学术的敬畏之心,要求我们秉持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实事求是,诚信不欺,不弄虚作假,不为外物所左右,不为名利所干扰,心有底线,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
敬畏之心也要求我们诚实与正直。诚实正直是每一名科学研究者的底线。研究生阶段是存在压力的,存在多次实验失败、出不了好的结果、发表不了论文、不能按时毕业等压力。同时存在轻松顺利得到学位的诱惑,即投机取巧、抄袭剽窃甚至弄虚作假违背诚实正直底线的行为。
敬畏之心,也体现为独立思考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对学术真理的追求高于一切,一旦发现自己有错误,要勇于公开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人在认知和判断上犯错误是很常见的,研究中出现错误的结果也司空见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获得的实验结果,特别是有重要意义的研究结果,要有阳性对照、阴性对照,要有多次重复。有时还要通过不同的实验路线进行证实或证伪。
除了上述对科学与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外,作为一位研究生还应在很多方面常怀敬畏之心,比如实验室的危险因素、对重大仪器设备的使用规则。我们还应对所在学院、研究室的所有人员,包括同学、老师或实验员以及保安、清洁工怀有敬畏之心。
总之,常怀敬畏之心,是一个人面对自然、面对科学研究、面对社会的一种智慧选择。
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6月胰腺癌手术后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最后给学生提出的有很强震撼力的两句建议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有人将其翻译为“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从一定意义上说,Stay Hungry可以理解为保持好奇心,Stay Foolish可以理解为保持敬畏心。
好奇心与敬畏心是每一名科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而也是每一名刚进入科学与学术领域的研究生不可或缺的功课。
2022-09-11 《中国科学报》 (2022-09-09 第4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