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图1 中华穿山甲
穿山甲属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鳞甲目(Pholidota)字据来自希腊文,Pholid- 是角质的甲,顾名思义,此动物是“带鳞的类群”。仅包含穿山甲科穿山甲属(Manidae),原仅有一属穿山甲属(Manis),现改为三属:穿山甲属(Manis),地穿山甲属(Smutsia)和长尾穿山甲属(Phataginus),全球共有8种穿山甲,现存1属7种,其中亚洲4种【1】:印度穿山甲,马来穿山甲,中华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非洲4种 : 大穿山甲,树穿山甲,长尾穿山甲,南非穿山甲,也有人将非洲的单列为一属。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17)》将中华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将其他穿山甲物种列为“濒危”或“易危”物种。全球八种穿山甲已全部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1,2】,被严格禁止穿山甲及其衍生制品的一切国际贸易。中国境内共分布 3 种穿山甲,其中印度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狭小分布于云南部分地区且数量稀少,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广,数量多。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分为3个亚种:华南亚种、指名亚种 ( 台湾 )和海南亚种 。2021年2月5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穿山甲体型狭长,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较长,没有牙齿。舌头灵活发达。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穿山甲是特化物种、视觉基本退化、尤以嗅觉灵敏。
多栖息在中低海拔、郁闭度中等、林下盖度较高的阳坡或者半阴半阳坡。对林型的选择顺序为:针阔混交林>灌木丛>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丛中发现的洞穴较多。穿山甲喜温,野外很少分布在1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但为了避免人类干扰分布区域海拔也不会太低,一般在760-1500m之间。在草地上或在丘陵灌木中稍微潮湿的地方挖一个洞穴生活。通常昼伏夜出,遭敌害时蜷缩为球形,坚硬的外壳使猛兽很难嚼碎和下咽。舌头细长,可收缩,并有粘稠的唾液。受惊或遇敌时常缩成一团,头会严实地裹在腹前方,并伸出一前肢作抵御敌状,若在隐蔽处遇人,则往往迅速逃走。白天多蜷缩于洞内睡眠,一般不活动和掘洞,人类在挖穿山甲时,它受到震动时才会掘土逃跑。它可以上树、也能过河,泅渡大河时,游速超过蛇类,即使驮着幼仔,也不会为急流所阻;发现树上有蚂蚁时会循蚁迹上树,以尾绕附树枝,饱食之后有时就在树机睡觉。
主要食物是白蚁,也吃蚂蚁和幼虫,蜜蜂,黄蜂和其他昆虫幼虫。其听、视觉差而嗅觉灵,中国穿山甲的觅食行为分为6个类别,即行走、取食、挖掘、搜寻、暂停、行走 / 搜寻;取食的地点主要是在乔木、杂草丛、灌木丛的基部、倒木枯枝死树桩附近、白蚁巢内及落叶层下成年穿山甲有很好的食物摄入量,它的胃可以同时容纳近500g白蚁。
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其发情交配时间以每年的 5—7 月为主,雄性穿山甲经常为争夺雌性而相互争斗,交配期一般为 3 ~ 5 d。雄性穿山甲发情持续时间较长,不呈现周期性,雌性穿山甲在交配季节有2~5个发情周期,每次持续 11~26 d,受孕后不再发情。吴诗宝等研究显示,中华穿山甲的妊娠期为101~169 d。中华穿山甲每年1胎,每胎1~2只。有人认为新生穿山甲在1~2年内达到性成熟,对此尚无共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
穿山甲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印度次大陆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而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浙江,云南,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福建,台湾,海南等地区。印度穿山甲常见于云南和广西的部分地区,数量较少。
中华穿山甲是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之一,被列入我国14种最濒危的野生药用动物名录,也是我国中药现代化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必须要采取措施加强保护的物种。目前中华穿山甲由于其重大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遭到毁灭性乱捕滥猎,加上栖息地的破坏,且在分类上属生态极度特化的单型目、科,目前全球均不能成功地规模化、商业化饲养繁殖,只能从野外捕捉,因此导致野生资源剧减。现在仅点状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地和丘陵中。
1960年至今,中国境内野生穿山甲的种群数量以及分布范围急剧缩减。从有关广东、福建等穿山甲数量较多的省份的报道可知:广东省野生穿山甲数量已由1960年的100000余头减少至2000年的5863~14273头,总量下降了85%以上;2008年全国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快速评估的结果显示,广东等省野外已经很少见到穿山甲实体。1960年福建省穿山甲的捕获量为20000头,按照野外捕获量∶总量为1:5推算,估计总量为100000头左右,而1994年则总量下降为20000头,下降了约80%;2000年12月至2001年3月,利用 “洞口记数法” 对大雾岭自然保护区穿山甲华南亚种的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穿山甲的种群数量为65.27~156.59头【4】。据估算,目前我国(除港澳台)中华穿山甲在野外的种群数量大约11231±4841只,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种群生态密度只有0.061~0.153只/km2,现穿山甲主要分布在我国各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植被保持较好,人为干扰少的地方,绝大部分以孤立的岛屿化的生态栖境存在,均呈现为生态隔离的野生小种群状态,绝大部分的种群数量区间范围为10~30只【5,6】。
为有效遏制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的事态和恢复穿山甲野生种群,建议:1)加快穿山甲人工繁育工作进程,加强人工辅助下的种群扩散研究工作,对穿山甲灭绝区域进行重新引入穿山甲的工作;2)加强穿山甲生境恢复工作;3)加快穿山甲甲片活性成分分析以及人工合成替代物研究进程;4)加大对云南、广西边境地区以及广东沿海地区非 法贸易打击力度,与周边国家合作打击穿山甲非法贸易;5)加强对与穿山甲保护相关的公约、法规以及穿山甲在防止白蚁危害、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价值的宣传【7】。
图2必赢国际bwin登录动植物标本馆穿山甲标本
必赢国际bwin登录动植物标本馆有穿山甲标本4件,主要来源于长沙动物园,采集时间不详。
参考文献
1.汪松.中国瀬危动物红皮书.兽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吴诗宝.穿山甲专家组会议在新加坡召开,中国穿山甲升级为极度濒危动物【J】.兽类学报.2013,33(3):214:
3.陈 丹,肖莉春,曾志燎.中华穿山甲生态学及人工圈养研究现状【J】.南方农业,2021,15(33):1-4,10.
4.郭珊珊,彭建军,刘双等.中国境内野生穿山甲现状及相关非法贸易概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1):48-54
5.吴诗宝,马广智,唐玫等. 广东省穿山甲种群数量调查与资源蕴藏量.兽类学报【J】
2002,22(4):271-274
6.唐松元,段文武1,黄兴国等.穿山甲资源现状和人工养殖对策及发展前景【J】 湖南林业科技 2012, 39(3):76-77
7.涂丽梅,阳莉君.浅谈野生穿山甲的保护现状与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2019,(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