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标本馆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 动植物标本馆 > 正文

挂榜山小鲵(Hynobius yunanicus)

发布人:日期:2021年06月11日 23:56浏览数:

挂榜山小鲵(Hynobius yunanicus

挂榜山小鲵  图片来自生物百科)

挂榜山小鲵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是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年代、距今3亿多年前的古珍稀动物,其背部呈黑色,腹部浅褐色,有深色斑,体型较大,平均全长139.32 mm,体重约80至150克左右。头部较大、略扁,头长明显大于头宽,呈卵圆形。躯干较粗圆, 腹面略扁平。背面从头后起有纵行的脊沟;体侧有肋沟13条,四肢较达,前肢 4,指短而较扁,无蹼,后趾扁而趾端尖,5趾,无蹼;尾扁平,末端呈刀片状1】。现存数目极为稀少,已列为濒危动物,属活化石类稀有物种,系国际级保护古珍稀动物。它对于研究动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起源以及古动物的生态环境等都极具价值2】。最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栖息于湖南祁阳县挂榜山林场和祁东县的过水坪、灵官镇,地处祁山主峰,海拔约高600至800米,方圆近100平方公里。主要生存地云仙观、狮子山、老尼皂一带,峰峦迭嶂,茂林修竹,溪流纵横,流水潺潺,生态环境优雅;溪内则怪石嶙峋,卵石遍布,十分适宜挂榜山小鲵繁衍生息2】以往在湖南发现的有尾两栖动物成体均生活在水中,偶尔上陆活动,繁殖也夏季。可是挂榜山小鲵成体却生活在陆地,它主要活动在山顶茂密的灌木林和箭竹丛,这些地方地面腐殖质层深厚,有大量的土壤动物。

挂榜山小鲵采用的是反季节繁殖。它不在食物丰富的夏秋季产卵,而是让幼体在最严酷的冬季发育。11 月中下旬开始繁殖、产卵,产卵场一般是在清澈透明的静水池塘, 面积从几平米到几十平米,水深可在30cm左右到1m余, 池中常有水草丛生, 但通常在池中水草稀疏或无水草的地方产卵。也有个别将卵产在腐殖质较多而水呈黄褐色的沼泽处, 还有产卵在稻田浸水中等等。雄体先进入繁殖水域,雌体通常是产卵前才进入产卵场, 交配产卵后雌体很快离开。在产卵场, 产卵前几天及产卵后见到的全是雄体。常见雄体留下护卵,一般是一对卵袋有一只雄鲵守护, 数日后才离去。挂榜山小鲵是以陆生为主, 繁殖时才下到水中。

小鲵属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分布 14 种,我国至今已知有 8 种 。其中台湾产 3 种 :即阿里 山 小 鲵H.arisanensis ( 1922 ),台 湾 小 鲵H.formosanus ( 1922 ) 南小 H.sonani(1922)。中国小鲵 H.chinensis,义乌小鲵(H.yiwuensis),安吉小鲵 H.amjiensis ( 1991),东北小鲵

H .leechii),挂榜山小鲵(Hynobius yunanicus2】

挂榜山小鲵由我院沈猷慧、邓学建、王斌教授发现并鉴定的一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必赢国际bwin登录动植物标本馆,已有标本数量11件。

参考文献

1.生物百科

2.沈猷慧、邓学建、王斌,湘中西部小鲵属一新种 —挂榜山小鲵 ( 两栖纲 :小鲵科) 动物学报,2004,50( 2) :209-215,

附:新种的发现过程

邓学建,沈猷慧,王斌,2004,挂榜山小鲵《大自然》第5期:25-27


邓学建 沈猷慧 王斌)

两栖动物又一新种的发现

2004年4月间,中国《动物学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湘中西南部小鲵属一新种—挂榜山小鲵》的文章,文中报道了我国两栖动物的又一新发现。说起这个新种的发现过程,依然历历在目。

2002年11月21日的下午,必赢国际官方入口办公室来了一位客人,名叫蒋天民,是祁阳县挂榜山林场的前任书记,他经人介绍特地来找我们为他做动物鉴定。当我们看到他带来的9条两栖动物时,顿时眼前一亮。因为,湖南省有记录的有尾两栖动物仅有3科8种,眼前的这种动物是湖南省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我们即刻约定第二天帮他做全面的鉴定。

当晚,我们将所有资料翻了出来,针对国内外现有的有尾两栖动物进行一一排查核对一种,删掉一个,再核对一种,再删掉一个,一直忙到凌晨5点,终于将它锁定在小鲵科的小鲵属。该属目前全世界有14种,我国境内有8种。那么祁阳的小鲵是属于哪一种呢?望着渐渐泛白的天空,一种直觉告诉我们,这种小鲵肯定非同一般。7点钟的闹铃一响,我们急匆匆地赶到办公室对这9条小鲵进行辨认。最初觉得它们像中国小鲵,可是越测量越觉得不对劲,越不对劲我们越兴奋,经过整整4个小时的观察、测量、描记和摄像,发现了许多疑点,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决定亲自前往祁阳进行实地调查。我们将此事向省、市、县的林业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并组织了一个临时调查小组,做了简单准备后直奔挂榜山。

经过两天的实地调查,我们除证实了该物种确实系当地所产外,还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卵块和滞留在产卵场的雄性个体。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我们又对以往发现过小鲵的20多处地域进行了仔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获得了许多重要数据。

调查得知,挂榜山林场位于祁山山脉中段,于1958年建场,现有面积2667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340公顷。该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8.2℃,年降雨量1600毫米。境内主峰太白峰海拔799米,是祁山山脉第一高峰,该峰所属山系是南方五岭越城岭余脉,它横亘于湘南衡阳盆地的西南面,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整体山脉呈条形。当地常见的动物有:穿山甲、虎纹蛙、草鸮、华南兔、鼬獾、野猪等。据以往考察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170种,隶属20目72科;发现种子植物232属654种,其中有许多珍贵树种,例如香樟、水杉、银杏、厚朴、绒毛皂荚、鹅掌楸、楠木、杜仲、喜树、刺楸等。由于这里的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我们觉得这种小鲵一定有其特殊的意义。

以往在湖南发现的有尾两栖动物成体均生活在水中,偶尔上陆活动,繁殖也在夏季。可是祁阳的小鲵成体却生活在陆地,它主要活动在山顶茂密的灌木林和箭竹丛,这些地方地面腐殖质层深厚,有大量的土壤动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山顶植被从未被开发利用过,许多年来几乎保持着原来面目,这一点真值得我们庆幸。在自然界凡是没有被破坏过的环境,都保留着原始的生物群落。在一个建场近50年的国有林场,居然还有这种古老的物种残留,真是一大奇迹。

祁阳的小鲵古怪的生活习性和对环境的特殊需求,使我们意识到它与所有已经命名的有尾两栖动物都不相同。但是这种差异是不同地域之间的固有特征,还是以往的研究报道过于简单?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对采集的标本进行了反复研究。先是在实验室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然后通过解剖了解其内部结构,我们特别关注它的骨骼结构和犁骨齿的数量。末了我们又向国内的几位两栖动物专家咨询,并向他们借来了模式标本进行对照。功夫不负有心人,大量的资料表明,祁阳的小鲵是一个未被人类所了解的新物种,这使我们兴奋不已。接下来的工作是对它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命名,然后将它公布于世。

从外形上看,该新种个体不大,从头到尾端125-151毫米。躯干浑圆,背脊线下凹,体测可见肋沟13条。体背为黑褐色,腹部颜色稍浅。头部扁平,口裂宽大呈弧形。鼻孔位于吻侧。眼睛较小,眼睑明显。瞳孔圆形,虹膜金黄色。其四肢短小,前肢只有4个指,后肢有5个趾。指、趾扁平,幼时有蹼相连,成年个体指间蹼膜消失。尾的基部圆形,尾末端逐渐侧扁。新种与已知物种的最大区别还在于它口腔内的犁骨齿数量明显多,在25-27枚之间,而已知物种最多的只有19枚。另外,新种的卵袋也很特殊,呈一对弯曲的香蕉状,半透明,两卵袋一端游离,另一端彼此相连,常粘在水草茎秆上。每个卵袋内有60余枚卵。刚产出的卵袋较小,其内的卵粒也较小,随后吸水膨胀变大,至孵化时卵袋直径达5.4厘米,长度达13厘米,卵袋内的卵胶囊直径为1.9厘米。由于描述的标本来自于祁阳县挂榜山林场,我们就以该地名为它起名,称之为挂榜山小鲵Hynobius yunanicus

四次变态方成正果

我们都知道,两栖动物的幼体必须通过变态才能完成它的生长发育,那么,挂榜山小鲵是否也是这样呢?我们对113条幼体经过203天的观察,发现它们的发育分为4个主要阶段(孵化初期、开口期、附肢期、变态期)。

刚刚孵化的幼鲵仅13毫米长,其中躯干占了2/3,黑黑的眼睛后方有一根1毫米长的平衡棒,紧接平衡棒后方是3根细小的外鳃芽。这时它们还没有口,当然也不能进食,全靠消耗体内的卵黄维持生命。它们就这样彼此拥挤在一起很少活动,静静地等待着新的时刻来临。

5日龄后,挂榜山小鲵纷纷出现了口裂,卵黄开始消失,躯干部的肌肉逐渐显露,开始出现防御反射。原来弱小的外鳃芽迅速生长,出现了复杂的分支,到15日龄时,它们的平衡棒开始脱落,小鲵第一次进食和排便。这段发育期时间较长,前后延续了近2个月。

到60日龄期左右,挂榜山小鲵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时幼鲵依次出现了后肢和前肢,趾头的数量也由少到多,最终发育成成体状态,在它们的各趾之间还有蹼膜相连。这段时间它们异常活跃,常常在水中左冲右撞,尤其是对靠近身体的异物特别敏感,一旦发现立即冲向安全地段。这个阶段延续了70多天。

到130日龄后,挂榜山小鲵进入变态期,此后幼鲵的外鳃逐渐消失,尾鳍的鳍膜变小,趾间蹼膜完全消失,四肢出现肘关节弯曲和膝关节弯曲,肺形成,开始行使肺皮呼吸。至160日龄左右,幼鲵变态完成,纷纷上陆,结束了它的幼体发育。

悲壮的生长历程

挂榜山小鲵沿袭着其特有的进化途径,利用独特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进化过程。在调查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挂榜山小鲵采用的是反季节繁殖。它不在食物丰富的夏秋季产卵,而是让幼体在最严酷的冬季发育。这段时间祁山山脉气温骤降,有时还出现降雪和冰冻。在挂榜山山顶的那些临时水凼中,供挂榜山小鲵捕食的动物几乎为零,虽然它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但是在整个幼体发育期绝不可能不进食,否则就会被残酷的大自然无情地淘汰掉了。那么它又是如何解决这一进化难题的呢?我们的调查揭开了这个秘密。

选择冬季繁殖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这几乎是一种冒险,但是冬季具有冬季的优势。祁山山脉山势并不很高,即使在山顶也生活着大量沼蛙、虎纹蛙、蟾蜍、蜻蜓和其他捕食动物,众多的物种均选择夏秋繁殖,它们的幼体均以其他动物为食。而产卵量少,幼鲵体质瘦弱的挂榜山小鲵如果也选择同样时间繁殖,那一定会遭灭门之灾。相反,冬季这些天敌均纷纷冬眠,让出了一汪汪净水,在这种环境中挂榜山小鲵可以无忧无虑的生长发育,唯一的难题是食物。

调查发现,挂榜山小鲵采用牺牲大量弱小个体,供养少数强健个体,以保证部分个体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的方式,完成其种族繁衍。这种方式在生物界并不多见。但是对挂榜山小鲵而言,却十分有效。调查发现,在孵化期就有一些个体表现出优势,其结构完整,体躯浑圆,尾鳍明显,运动积极,表现出一定的强势。而另一些个体较弱小,甚至不能运动,当进入开口期后,群体出现了明显的个体分化。大部分个体生长缓慢,只有少数个体活泼好动,以其他动物为食,它们生长迅速,器官发育良好,其原来的强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例如20日龄时,强势类型体长达到27毫米,而弱势类型仅为18毫米;30日龄时,强势类型体长达到32毫米,弱势类型仅仅21毫米;到60日龄时,强势个体体长竟达到弱势个体的2倍以上;到100日龄时,强势个体几乎吞噬了所有弱势个体。这时时值3月,大地气温回升,原来寒冷的水域中逐渐出现了其他动物,新的食物开始源源不断出现在了幼鲵面前。此时的幼鲵改食其他水生动物,直至五月变态。

挂榜山小鲵的这一生态对策,只有在这种生物群落和这种环境中才能奏效,我们不禁为自然界的奇妙而惊叹,也为这里的环境没有被人为破坏而庆幸。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府和民众的环境意识以及动物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对保护野生动物也投入了大量精力。早在2001年1月,经林场申请,祁阳县建立了包括挂榜山在内的太白峰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同年6月,建立祁阳县太白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11月,祁阳林业局又向湖南省请示建立挂榜山省级森林公园。由于小鲵的发现,进一步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受有关部门的委托,我们撰写了《湖南省祁阳县挂榜山小鲵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通过层层申报和评审,终于在2003年4月建立了祁阳小鲵自然保护小区,为该新种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条:家蚕破茧过程

下一条:必赢国际bwin登录动植物标本馆科普展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