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科技处)李东屏,必赢国际官方入口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学系主任。湖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兼秘书长,湖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PNAS, Cell Research, Molecular Plant, Plant Cell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
2020-2021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申报国家专利1项;以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篇,参编英文著作1部。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能总是风调雨顺,或多或少会遭受风吹雨打、病虫侵染等我们称之为逆境胁迫因子的影响。遭遇逆境,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通过自主移动避开不利环境,只能默默承受。在长期与逆境抗争的历程中,植物体内进化出了响应进而适应各种逆境胁迫的策略,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植物响应和适应逆境胁迫机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调控耐逆的信号通路和分子网络的认识还很不系统。近20年来,李东屏教授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为材料,致力于植物耐逆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曾5年内获批主持国家基金3项,在PNAS,Cell Research, Molecular Plant, Plant Cell,JBC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创制了耐逆水稻新品系10余份,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耐逆基因资源。
李东屏教授及其团队经过近十年潜心研究,发现一个受体蛋白激酶FER与其他几个蛋白组成串联元件,调控ABA和乙烯等激素信号的通路,以此建立了以FER为节点的植物响应环境信号的信号网络。植物感应环境条件的变化、激活FER、调控多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使植物对盐、干旱、病原菌等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环境信号作出响应,并通过控制生长发育以适应环境,该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上。团队进一步研究FER及接头蛋白ANK6在调控植物结实与种子大小中的功能,阐明了其调控生殖发育及种子大小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PNAS和Mol Plant上。此外,团队在离子运输方面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发现了首个植物适应低镁环境的运输蛋白MGT6,鉴定出OsCCX2等调控水稻镉积累的关键基因,探讨了稻田降镉的新方法,研究结果发表在Plant Cell,Cell Res等刊物上。这些工作进展多次被科学网、科学时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等专业媒体关注,有关ANK6的工作《科学时报》以“ANK6:植物双受精的导航仪”为题进行了详细报道,称该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深化了对植物双受精的分子机制认识,在应用前景上,有望提高农作物受精率,提高植物结实率,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有关ANK6的早期工作还被《植物学报》列入2010年中国植物学年度重要进展。科隆大学Aurelien Boisson-Dernier教授高度评价FER的工作是“在CrRLK1L中首次建立了FER负调控ABA信号的通路”。“建立的FER-ABA信号通路对于理解植物发育和适应环境中植物细胞壁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挪威理工大学Thorsten Hamann教授)。谢菲尔德大学Lisa Smith认为“建立了一条新的乙烯信号通路”。相关研究成果申报了专利。团队以FER与ANK6参与植物耐逆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申报并获得了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李东屏在稻田工作
除了理论探索,李东屏教授及团队还瞄准国家种业创新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主动与隆平高科等企业对接,合建了产学研科研基地,从研究生培养、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全面合作,为我省水稻等粮食产业的耐逆种质资源创制、为成果早日落地而不懈努力。
李东屏与隆平高科合作
李东屏教授的进取和探索之心不仅体现在科研方面,更体现在教书育人之中。他身体力行,教导研究生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成为德才兼备、有家国情怀的科研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研究生培养质量较高,毕业后多成为各团队的学术骨干或领头人。在本科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行科研培训,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李东屏与学生研讨
此外,李东屏教授还积极参与学科和平台建设,先后牵头申报并获批“耐逆植物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校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2013年)、“作物不育资源创新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16),建设期满验收都获评为优秀,为植物学科人才培养建成了较好的科研平台,有利于促进科研合作和科研产出。
植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没有植物,人类和动物都无法生存。植物中还有无数的奥秘有待揭示。李东屏教授为人谦逊、爱岗敬业、做事踏实,多年来坚持不懈、默默耕耘在植物科研和教学一线。对他来说,每天呆在实验室,是兴趣是享受,也是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