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依晴 必赢国际官方入口实验楼三楼最尽头的办公室时常会有人进进出出,刘中华教授手头的工作似乎永远停不下来,但在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一丝疲倦,更多的则是对这项工作的热爱。
刘中华目前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为蜘蛛肽类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新药研发,以蜘蛛肽类毒素为研究对象,揭示蜘蛛肽类毒素的作用分子机制以及阐明其药用前景,该研究对于高效挖掘有毒动物中药资源、研发创新性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想起自己的研究之路,刘中华微微一笑,“其实就是很平常的事,一路就这么走过来了。”刘中华出生于湖南郴州临武县的一个小山村,对于生物的痴迷源于中学时代的一次讲座。“当时生物老师面向全校师生做了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报告,真的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没有话筒、没有多媒体课件,全校师生搬着凳子坐在泥泞的大草坪上,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生物学却为刘中华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的大门。
而真正使他彻底爱上这一学科的是大学阶段的学习经历。或许是机缘巧合,原本被化学系录取的他被遴选到生物系学习生化专业。生化专业是由生物化学家梁宋平教授组建的新专业,旨在培养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后备人才。“当时真的特别兴奋,梁教授对于我这样一个从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而言简直是偶像级别的人物!”谈起大学的“奇遇”,刘中华兴致颇高,“那个时候读《生物化学》的绪论,真的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为生物化学发展史的重大成就和伟大科学家所震撼,从那时起我便立志要成为一名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研究生期间,他师从梁宋平教授进一步学习蛋白质化学,开展天然活性多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随后他又去北大读博,并远赴美国休斯顿大学开展了博士后研究。
刘中华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着养分。求学期间,他几乎就是在实验室渡过的,晚上11点才回家,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而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所以我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就和门卫混熟了。”刘中华调侃道。读硕士的时候,他经常与不同的人交流,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他还经常去帮学长学姐们做实验,因此不到半年他就学会了许多连高年级的学生都不会的技术;与此同时,他还坚持阅读文献,几乎到了上瘾的地步,在阅读中获取国内外最前沿的知识和成果;只要有人来讲学,刘中华便会第一时间赶去,时常会为聆听到精彩的学术报告而兴奋不已。刘中华对自己的所学领域始终保有着无限的兴趣和喜爱,因此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他总是十分专注。他的博士课题是“解析多肽的空间结构”,他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自己的研究,一个多肽上有七百多个原子,他甚至能将每个原子都记住。正是这样孜孜不倦地探求,为刘中华的研究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在科研的路上健步而行,越走越好。
近年来,刘中华先后主持了“重大新药创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8个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Mol Cell Proteomic、JBC、CMLS、CURR MOL MED、Plos ONE、Toxicon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篇,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各1项,获2012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3年度第九届湖南青年科技奖,并应邀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上做专题报告。
即便是伴着鲜花而来,刘中华的科研之路也布满了荆棘。博士毕业的时候,他曾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走。“那个时候以为自己对这一领域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却不知自己是坐井观天,无知罢了。”后来在与国内外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后,他突然豁然开朗,一下子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做科学研究没有遇到困难才是有问题。”刘中华曾带着学生一起做药物研发,但半年时间里却是做什么就失败什么,“采取了很多办法,就是做不好,真的很苦恼。”最后,他们将注射药物的时间长短、速度、方式等等小细节都排除干净,突然就有了转机。“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再小的细节都能决定实验的成败。”
刘中华从事的研究需要去野外进行考察,采集蜘蛛,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也遇到了许多令他深受触动的事。当时有宣传称饲养蜘蛛可以致富,不少农民便纷纷去大量购买蜘蛛,企图通过饲养蜘蛛来补贴生计。刘中华便碰到过这样的一位妇女,倾其家产购买了大量蜘蛛,最终却血本无归。“其实他们的想法真的很简单,只是想多赚点钱来养家,而且为了养好蜘蛛他们真的克服了许多的困难,但是最后却是这样的下场,真的很让人痛心。”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刘中华感触颇深,“我们的工作是一定要让民众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不至于盲目地跟风,真正地将科学研究运用到生产中,使老百姓也能获得利益。”
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刘中华开始思考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问题。2011年,他申请组建了多肽药物湖南省工程实验室,获得了湖南省发改委的批复,出任该实验室主任。该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多肽新药研发一体化的技术平台,力图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我们做生命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要为国家的医药发展作出贡献。我们国家在药物研发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欧洲等地,关键在于技术的落后,基础研究与产业的脱节,应当建成一个联结高校与企业的链条,从而促进成果的转化。”在刘中华的身上,始终肩负着一种历史使命感,要在研究中不断攻克难关,为使国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从“医药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作出贡献。
回顾自己十余年的学习和研究,刘中华要感谢的人很多,“每个人生的关键时刻,我都十分幸运,能够得到梁宋平、潘爱华等几位老师的敦敦教诲,使我能够在热爱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做感兴趣的事情。”同时对于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的妻子,他心中更是有着深深的感激和钟爱,“正是由于家庭对我的照顾和全力支持,才能使我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而对于自己所取得成就,刘中华则认为这是对他过去几年的肯定,“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一个更高的零点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平台。”
刘中华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科研工作者,不染浮华,醉心学术,却又使人如沐春风。